Skip to content

ICT百科

通信与信息领域内的知识性网站

Menu
  • 首页
  • AI与算力
  • 光纤
  • 无线移动
    • 3G
    • 5G
    • 4G
    • xRAN
  • 6G
  • 光通信
    • WDM
    • PON
  • 交换路由
  • 半导体
  • 光器件与模块
  • 核心网
  • 原理
  • 物联网
  • 云计算
  • 通信人物
  • 设计与工程
  • 科谱
  • 通信百科文库
  • 通信企业
Menu

6G网络的架构需求和展望

Posted on 2024-03-312024-03-31 by ICT百科

6G 网络架构设计,既需要考虑 6G 的新业务、新需求和设计原则的根本性转变,又需要考虑与现有网络的兼容性,以及业务的继承性。

场景需求

6G 时代沉浸式云 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联、智能交互、通信感知、智慧内生、数字孪生、全域覆盖等新业务新需求不断涌现。

  • 沉浸化

云化 XR 技术中的内容上云、渲染上云、空间计算上云等将显著降低 XR 终端设备的计算负荷和能耗,随着终端能力变得更轻便、更沉浸、更智能, XR 技术将进入全面沉浸化时代。同时随着无线网络能力、高分辨率渲染及终端显示设备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全息信息传递将通过自然逼真的视觉还原,实现人、物及其周边环境的三维动态交互,极大满足人类对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需求。云化 XR 与全息的全面结合,将广泛应用于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教育、社会生产等众多领域,使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打通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界限,实现沉浸化的业务体验。上述业务需要在相对确定的网络环境下,并通过对 AI 资源的调度,满足超低时延与超高带宽及智能化的需求,为用户带来极致体验。

  • 智能化

情感交互和脑机交互(脑机接口)等全新研究方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以应用,覆盖各行各业的各种传感器的大量应用,加速了通信感知的融合,使得 6G 网络将支持目标的检测、定位、识别、成像等感知功能。此外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用设备、无人驾驶车辆、智能机器人等都将成为新型智能终端。情感思维的互通和互动中,智能体产生主动 / 被动的智慧交互行为,大量传感器的存在以及其所探测的信息,6G 网络的自学习、自运行、自维护,以及大量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完成自练习、自学习,上述业务要求 6G网络支持对超大数据量的智能处理。此外,智能驾驶等业务还对时延有严格的要求。

  • 全域化

当前的通信以地面为主,但是地面环境复杂,比如高山、海洋、甚至偏远无人区等,这些区域的建网成本高昂,运营商难以承受。从抗灾救援、科学考察、远洋货轮的宽带接入等角度出发,以及随着无人机、飞机等空中设备的增多,人们对通信的全域化诉求越来越强烈,6G 时代这一通信愿景需要得到网络的充分支持。因此除了地面网络,还需要高轨卫星网络、中低轨卫星网络、高空平台、无人机等在内的空天网络的相互融合,构建起全球广域覆盖的空天地一体化三维立体网络,为用户提供无盲区的宽带移动通信服务,这对 6G网络架构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DOICT 融合的技术驱动

数据技术 DT、运营技术 OT、信息技术 IT 和通信技术 CT(DOICT)的全融合将共同驱动网络变革和能力升级,助力全社会全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作为 CT 技术的重要呈现,移动网络已经充分引入了 IT 技术,将 NFV、容器、SDN、基于 API 的能力开放等技术在系统中获得充分应用。面向未来将有更多的来自生产运营的需求,并通过 OT 技术(Operational Technology)为移动网络带来新的基因。OT 与 CT 的融合将成为移动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增强网络能力实现高可靠、高可用、确定性和实时性,并成为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此外,DT 技术也将为网络演进注入新的活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是海量连接、数据采集以及建模和分析。移动网络与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结合,基于丰富的算法和业务特征构建数据模型,可以实现更加精准可信的数据服务,进一步推动网络演进。

  • AI 技术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新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涌现,会对网络架构的支持能力和演进能力提出现实而严苛的需求,例如在网络规模、网络种类上同时向高度定制化(复杂化)和高度简化两个极限方向发展。应用于未来网络中的智能技术必须具备自身演化能力和较高程度的自我优化能力。未来 6G 网络要做到智慧内生,就不应只局限在利用 AI 解决网络自身的问题,而是对于行业数字化等第三方 AI 应用也能够提供更好的架构支持。因此,在未来架构中,需要定义架构级的内生 AI,实现网络自治、自演进、自优化,提供智能基础能力并原生支撑各种类型的 AI 应用。实现从云AI 向网络 AI 的转变。

  • 安全技术

传统移动通信网络缺乏安全内生的设计,隐私泄露、中间人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等顽固安全问题难以根治;同时网络安全与信息系统和业务应用各成体系,安全投入成本高;6G时代面临量子计算机攻击威胁,传统基于计算复杂度的密码学安全,存在极大隐患。另外,AI、区块链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本身也是双刃剑,使用这些新技术来使能 6G 网络的一些新特性,但也可能会给网络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可以预见,6G 面临的安全攻击也会更加的多样性和智能化。因此,对于6G 网络安全需要考虑如何在架构和标准维度形成共识,定义架构级的内生可信安全机制。

  •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是多方协作维护的分布式共享数据库,具有公开透明、全程留痕、历史可溯、集体维护、智能执行等特点,可有效建立多方间协作,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可支撑数字资产的高效流通及解决数字安全问题。区块链的本质是信任机制的革命,解决多方间的去中心化信任问题。借助区块链的不同技术特点,结合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的设计需求,为数据安全可信、资源共享、隐私保护、网络架构去中心化等功能实现提供技术使能。

  • 数字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综合运用感知、计算、建模、仿真、通信等技术,实现虚实映射与交互,正成为构建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使能技术和中坚力量。6G 时代,数字孪生技术将广泛地运用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人体活动管理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使得整个社会走向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数字孪生”世界。同时,面对持续增加的业务种类、规模和复杂性,6G 网络本身也需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寻求超越物理网络的解决方案。数字孪生不是一个单项技术,它是一系列数字技术的集成融合和创新应用。面向构建“数字孪生”世界的目标,数字孪生技术未来将进一步与 DT、OT、IT、和 CT 技术深度集成和融合,并促进相关领域发展。

IP 新技术驱动

作为组网和协议基础的 IP 技术将进一步演进。更多样化的接入场景,超越“尽力而为”的质量保障机制使得 IP 组网技术成为 6G 重要的技术驱动力之一。

  • 灵活化组网

6G 网络将是多网互联、多场景并存的网络,工业网络、卫星网络的发展给目前蜂窝网的基础互联互通能力带来了新挑战。在产业互联网中,万物互联、海量 IoT 设备接入、工业 IT和 OT 网络融合,需求各异、能力各异,需要灵活适配不同的组网需求。作为未来通信重要的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将为全球提供低成本互联服务,但是在卫星互联网中,卫星节点有高度的动态性,现有的组网技术难以应对,需要定制新的路由转发体系。因此,未来网络需要通过“场景可定制”的互联互通技术,实现灵活、可定制信息互通。

  • 确定性组网

工业控制网络的场景中,端到端时延要求的典型值约在 1 毫秒到 10 毫秒。传统移动网络包含端到端(终端、无线接入、核心网、传输网)各域,传统的组网方法无法脱离三个网络域。但在极致网络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未来网络需要在支持 BE(Best Effort)流量转发的同时,能够提供 Critical(严苛)数据流的端到端的有界时延,以及极致的低丢包率,同时需要探索脱离现有端到端业务域拉通的新型组网方式,这对现有网络的转发和组网提出了挑战。

  • 网络编程

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大型 IT 公司积极在数据中心网络中实践网络可编程技术,例如 P4 等,在转发设备上,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加载不同的转发逻辑。6G 网络架构中,也可以考虑探索 SRv6 等三层的网络可编程机制,来支持灵活的流量调优和业务编排,同时减少网络协议的数量,简化网络。

  • 网络编排

面对未来网络多样化的组网方案,传统移动网络管理编排方式多依靠人工与自动化相结合,在网络部署的灵活性及有效性方面大打折扣,同时业务的时效性也对组网的时间周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网络运维管理亟需整合多方资源,端到端拉通以实现管理系统的更新换代。

网络架构需求

6G 网络架构设计时,需要考虑两个坚持及四个转变:

  • 坚持网络兼容性原则

6G 网络架构需要具备强后向兼容能力,既要支持与 5G、传统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网络、用户层面的无障碍交互;又要支持由 5G 网络平滑发展演进为 6G 网络,实现全类型业务连续性。6G 网络架构需要具备前向兼容能力,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自生长、自演进、自优化能力,支持基于最小服务单元进行在线、动态升级。

  • 坚持智简设计原则

面对未来超大规模的网络接入和动态变化的网络需求,6G 网络的复杂度将以指数级别增长。“6G 网络架构设计时,需要尽量的降低网络的复杂度”。可以考虑通过同态化的设计,端到端采用统一的设计思想,采用统一的接口基础协议,多种接入方式采用统一的接入控制管理技术,基础网络架构以极少类型的网元实现完整的功能等。通过智简设计,使得 6G 网络通信所需的协议数量和信令交互大幅减少,从而降低网络的复杂度,同时使其具备韧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特点。

为全面满足 6G 的新业务新场景,通过对 6G 网络架构的创新设计,力求实现如下四个转变:

  • 从集中化向分布化转变

通过去中心化的信任架构,以及控制的分布化和层次化,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控制和管理;架构设计支持具有隐私保护、可靠性、高吞吐量特性的区块链。满足用户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需求。适应数据的分布式特性及算力的分布式部署。

  • 从重型增量式设计向智简一体化设计转变

通过智简的接入网架构设计、智能化的端到端内生感知 – 计算 – 控制一体化机制、核心网络功能同态化以及接口协议的智简统一设计,实现智简一体化的网络架构,内生智能的至强功能,从而降低网络复杂度,达到轻量化网络架构的目标。

  • 从外挂式设计向内生设计的转变

被动的、补丁式的、增量式的功能增强难以满足 6G 支持面向全社会、全行业、全生态的各种业务需求,反而导致网络规模和功能越来越复杂。通过设计算力、数据与网络深度融合的智慧内生和安全内生机制,打造多维立体全场景深度智慧接入与多网共生融合体系,实现 6G 网络内生设计,打造 6G 内生网络。

  • 从地面接入向空天地海泛在接入的转变

6G网络架构需要支持天基、空基、地基多种接入方式,固定、移动、卫星多种连接类型,个人、家庭、行业多种服务类型,并实现网络侧的多接入、多连接、多服务融合。固定、移动、卫星多种连接类型,个人、家庭、行业多种服务类型,并实现网络侧的多接入、多连接、多服务融合。

6G 网络总体架构展望

6G 网络将实现包括陆海空天在内的全球无缝覆盖。社会管理、经济生产、人类生活将愈发依赖高效可靠运行的网络。在 6G 时代,甚至一个用户可能就是一个生态场景,需要从网络架构层面提供用户为中心的业务体验,让用户参与定义网络业务和定制化网络运营的机制,满足用户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网络架构的创新设计,解决现有网络存在的架构问题,同时满足 6G 网络业务定制化需求。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 1 分布式自治的 6G 网络架构愿景

  • 网络架构的组织方面

采用集中和分布协同的去中心化的分级网络。随着用户数量、网络设备数量、协议数量、接口数量以及网络设备之间的互连 / 交互数量快速增长,以及网络功能的快速增多,集中控制的设计使得网络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此外,庞大而集中的网络实体存在单点故障和拒绝服务攻击等风险。因此,可以考虑将 6G 网络通过集中和分布协同、分布式自治的方式进行组织,一方面将更多的网络功能扩展到网络边缘,另一方面将面向全局的核心功能集中,通过云网融合、分布式协同,支持更加复杂的业务。具有分布式、定制化特点的 6G 网络架构不仅可以抵御 DDoS 攻击和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也可以为每一个用户提供定制化的策略。去中心化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式,也让终端用户获得了个人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提供 DaaS 数据服务,结合智慧内生的网络 AI,提供AIaaS 智能服务。

  • 网络元素方面

分布式的边缘网络由同构的微云单元根据场景按需扩展而成。6G 网络架构通过同态化的设计,让基础网络架构可以用极少类型的网元实现完整的功能,通信所需的协议数量和信令交互大幅减少,降低网络的复杂度,同时具备韧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分布式的同构微云单元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进行扩展,完成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域内自治,形成网中网,满足空天地一体化的泛在接入需求及不同垂直行业的接入需求。

  • 网络的治理机制方面

采用智能自治的分布式管理机制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 6G 网络的自组织、自演进。自组织包含自管理、自保护、自适应和自治愈。网络通过自管理属性动态地进行资源管理,并利用自保护属性维持网络的稳态,基于服务要求自适应网络的状态变化,通过自治愈属性使得遭遇恶意攻击的网络快速复原。自演进是指 6G 网络通过软件定义智能、编排与管理智能(例如认知网络、服务架构、全自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物理系统与数字孪生网络),实现智能无线电、智能覆盖与智能演进的网络架构,确保服务、编排、管理、拓扑、部署、覆盖、空口、天线等连接要素的灵活性和软件可编程。通过意图驱动网络,基于意图表达 / 收集,转译验证,智能编排实施和网络感知分析,通过基于 AI 的数据驱动决策实现闭环控制,最终达到跨服务、域和生命周期的闭环自我设计实施和优化演进,实现智能自治网络。

  • 接口协议体系方面

采用智简统一的协议,实现网络服务即插即用。6G 网络作为社会基础设施需要支撑纷繁多样的服务需求,支撑的业务或者服务内容不仅千差万别并且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6G 网络需要有智简统一的协议体系,以降低支撑各类业务时的逻辑约束,新的网络功能和服务可以通过即插即用的方式引入。考虑网络的兼容性和持续演进,端到端网络服务化,功能按需编排,实现高效网络服务。根据业务与应用层提供的用户需求,网络功能层按需地进行部署、参数的配置,同时按需调度与预留资源,由此在业务与应用层实现服务化构建。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云、网、边之间资源的按需分配和灵活调度,从而在资源层实现服务化构建。基于微服务理念对无线协议功能进行重构,构建功能更细粒度的控制面与用户面网络功能资源池。该网络功能资源池中的每一个网络功能都可以独立迭代演进、弹性扩展,网络功能之间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按需组合,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网络服务。此外,基于容器等云原生技术,实现网络架构的自我演进、业务的快速弹性部署,在网络功能层实现服务化构建。

Category: 6G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 有问题就有答案,点击提问 →

博主
李东霏
【香农信息技术研究院】

标签

4G 5G 5G NR 5G前传 5G承载 6G 50G PON 400G 800G DWDM F5G FDD FlexE G.654E G.709 GPON ISI LTE MIMO MPLS ODN Open RAN OSNR OTN PON ROADM Segment Routing SPN SRv6 TDD WDM 光与技术 光模块 光纤 区块链 华为 参考信号 同步 天线增益 数据中心 波长 相干技术 空芯光纤 诺基亚 路由器
您尚未收到任何评论。

友情链接:通往ICT之路文库,大功率电源培训,

© 2025 ICT百科 | 蜀ICP备2020035321号-1
微信支付
请使用 微信 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