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洋彼岸进军
在21世纪的黎明之初,全球科技行业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凛冬,IT泡沫的破碎给世界带来了经济的阵痛,众多企业陷入困境,裁员之声此起彼伏,其中不乏http://Pets.com和Webvan这样的知名企业。
此时,华为迅速崛起,不仅抢占了70%的国内市场份额,还决定将业务向大洋彼岸拓展,进军美国市场。任正非在华为大会上喊出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的豪迈口号。
思科因华为改变
此时,距离思科公司进行中国市场已经过去6年,在这短短的数年期间,思科在中国的发展势如破竹,不仅吸纳了逾四千名员工,而且构建起了遍布全国的20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网络,尤其在核心路由器市场上一骑绝尘,市场份额曾经一度高达八成。在美国本土市场,如路由器和交换机市场,有统计数据显示,市场的占有率甚至超过了70%。
可想而知,华为将面临什么样的竞争对手。
时间到了在2000年,虽然思科市值一度突破5792亿美元,在全球市场达到了空前的辉煌。但同时期的中国市场,华为也已在国内崛起,与思科分庭抗礼。现在,华为出海直捣黄龙,在思科的大本营美国市场上与思科硬刚。
2002年,华为在德克萨斯州设立了子公司Future Wei,同时在硅谷建立了芯片研究所,以此为跳板,华为携带其先进的数据通信产品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而华为的入局,给思科带来了焦虑与不安,因为华为声称可提供与思科同等质量的产品,但价格却低出大约20%。甚至美国通信界喊出了“思科因华为改变”的口号!
2002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华为在美国的销售额实现了70%的增长(但占北美市场整体不及7%)。而思科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出现了下滑,这在思科公司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这可是思科的传统强势区域啊!
同样是在2002年秋季,在巴西举行的招标中,华为的数据产品再次中标,拿到了400万美元的订单,导致思科负责这次招标的经理第二天就被公司开除。
至此,在美国媒体中,华为被冠以“中国的电信巨人”。在思科的会议室和走廊里,人们开始低声讨论着一个名字——华为。这个名字,就像一股潜流,慢慢地在思科内部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种共识——“华为威胁论”。
思科的狙击
亚特兰大的Supercomm2002展会,华为高调登场,以“华为与思科唯一的不同就是价格,Future Wei”的广告语震撼全场。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两位神秘访客正在华为的展位中来回穿梭。他们身着商务休闲装,举止沉稳,看似寻常的参观背后,实则隐藏着思科高层的特别关注。其中一位,正是思科的掌舵人——CEO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他与随行人员一起,饶有兴致地听取华为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每一款展示的高、中、低端路由器产品,钱伯斯的眼神中闪烁着深思与警惕。
思科总裁钱伯斯
在与华为团队的交流中,钱伯斯并未表露身份,他仔细询问了华为产品的性能指标、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言语间流露出对这位来自东方对手的高度重视。当看到“华为与思科唯一的不同就是价格,Future Wei”的广告标语时,钱伯斯微微一笑,那笑容里既有对市场竞争态势的清醒认识,又有对未来潜在威胁的严肃对待。
事后,华为的一位主管在回顾当天的情景时,认出了这位不速之客的真实身份。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披露了钱伯斯对华为的评价:“在未来几年里,思科将只有一个竞争对手,那就是华为。”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不仅震动了华为内部,也在全球科技界引起轩然大波,充分证明了华为在思科这位业界领头羊心中的强大竞争力。
随着华为在巴西市场的成功突破,钱伯斯更是将其视为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这进一步加深了两家公司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碰撞与较量。可以说,崛起的华为已深深地触动了思科的神经。2002年底,思科斥巨资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公关战,欲借此巩固其行业领导者形象,并在舆论中塑造华为的负面形象。
同年末,思科的全球副总裁亲赴华为,正式提出了华为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的指责,思科态度强硬要求华为在十天内撤市并删除涉嫌侵权的代码。
2003年1月23日,思科以侵犯iOS源代码权益为名向位于美国德州东部的马歇尔镇联邦法院美国正式起诉华为及其子公司FutureWei。此时在距离中国春节只有9天,思科起诉华为的起诉书长达77页,指控涉及专利、版权、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等21项罪名。其中包括指控华为多款路由器和交换机盗用源代码,使产品连瑕疵都存在雷同;路由器和交换机命令接口等软件侵犯思科拥有的至少5项专利。
思科诉讼华为侵权的焦点,一是源代码侵权;二是技术文件及命令接口的相似性。思科意图通过这场官司拖垮华为将其逐出美国市场。
华为的反击
面对思科的步步紧逼,华为并未退缩,反而冷静应对,一面着手自查产品,一面积极准备迎战。大年三十夜,华为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确立了“敢于对抗、接受小败即是大胜”的战略方针。可以说华为的反应是相当迅速,立即更换了与思科有牵扯的公关公司,携手美国爱德曼公司/海陆律师所,召集了顶级知识产权律师团队为其辩护。同时,华为还邀请斯坦福大学教授及通信领域专家深入了解华为的研发实力,打破思科“华为抄袭”的论断。
法庭较量中,华为围绕私有协议的合法性进行了有力答辩,第三方专家Dennis Allison对华为VRP平台与思科IOS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两者间显著的差异,结果如下:华为VRP平台有200万行源代码,而思科的IOS有2000万行,其中华为VRP平台仅有1.9%与思科的私有协议有关。
Dennis Allison向法院陈诉“200万的软件怎么可能去抄袭一个比你大10倍的软件?”
这份报告在法庭上为证明华为不存在抄袭起到了重要和关键作用,也为后面华为的胜诉或者说是和解奠定了基础。
在此过程中,华为还通过公关活动和专业审计,逐步消除了外界对其“军方背景”等误解,并向美国公众展示了华为的研发实力与诚信经营。下面是一些关键时间线,梳理如下:
- 2003年2月7日:华为在美国停售部分涉嫌侵权产品。
- 2003年3月14日:思科选择民事诉讼,拒绝FBI介入华为侵权案。
- 2003年3月17日:听证会上,华为辩称思科滥用私有协议垄断市场。
- 2003年3月18日:前华为经理雷诺兹声称华为路由器与思科相似,华为在修复相同缺陷。
- 2003年3月19日:华为否认侵权,反指思科诽谤,意在市场垄断。
随后3月20日,华为与思科的竞争对手3Com结盟,成立了合资公司华为3Com,合资公司成立的第四天,3Com公司的CEO就专程法庭答辩作证,华为没有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
华为的这这一战略举措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不仅扩大了华为在美国市场的影响力,还间接削弱了思科的控诉力度。2003年7月华为生产的路由器和交换机等数据产品,通过3Com公司的销售渠道进入美国市场。同年10月1日,思科与华为的源代码的对比工作结束,证实华为没有侵权。
无奈的和解
2004年7月,华为与思科达成了和解协议,华为虽未能彻底胜诉,但成功保住了自身技术和品牌的声誉,并通过一系列策略性调整,消除了思科对华为产品可能存在的侵权疑虑。
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虽然一度阻碍了华为在美国市场的拓展步伐,但也促使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得以提升,使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博弈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华为国际化道路上的一块基石。
另外,这场世纪诉讼,堪称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国际知识产权战场上的首场硬仗,它以华为的勇毅应对与智慧决策,展现了中国企业在面对海外巨头挑战时的坚韧与睿智,书写了以法治为武器、以实力求公正的商业传奇。
各位粉丝朋友且当故事看,以上表述若有用词或引用不当的地方望见谅!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