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87 年 Soref 和 Bennett 首次揭示了硅材料中载流子浓度与折射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以来,这一发现为光调制技术开辟了新的道路。通过在硅器件中调整载流子浓度,可以有效地调控光波的传播特性,进而实现对光信号的精确调制。
基于此效应,研究者们设计出了高速的 PN 结光调制器等关键光电子器件。如下图所示:
具体来说,硅的折射率和吸收率的变化与电子和空穴的浓度紧密相关。折射率与载流子浓度变化关系:
- 空穴的折射率变化相比电子的大。
吸收率与载流子浓度变化关系:
- 空穴的吸收率相比电子的要低。
从上面的图也可以看出,我们总结出:与电子相比,空穴展现出较低的吸收特性,同时能够引起更显著的折射率变化。进一步地,如果考虑波长相关性时,折射率和吸收率都会随着波长的平方变化。这一特性使得空穴在光调制器设计中备受青睐,尤其是在偏置结设计中,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微环调制器等。对于上面的PN结,有效折射率和光传输损耗也与偏置电压有关。随着反向偏置电压的增加,有效折射率增大,光传输损耗降低。
这是因为波导区域的载流子浓度降低,通过施加的电压几乎被移除,导致耗尽区变宽。另外,PN 结的电阻 R 和电容 C 是也是器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影响 3dB截止频率 f 的大小:计算公式参考如下:
如果电容C减小,那么在施加相同电压的情况下,耗尽区的电荷可以更快地重新分布,导致耗尽区可以更快地扩展或收缩。如果电阻R减小,意味着耗尽区中的电流更容易流动,这也可以促进耗尽区的扩展,因为电荷可以更快地从PN结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这些都意味着耗尽区将扩大。同时,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出,截止频率随着施加的直流电压的增加而增加, PN 结的频率响应可以很容易超过几十 GHz。
但在使用长 PN 结(电容 C 较大)和大的源阻抗 R(如 50Ω ) 的情况下,RC 就会成为限制因素。这也是马赫-曾德尔调制器或相移器的基本原理。为了避免RC限制, 需要采用诸如行波电极,使得射频信号与光波的群速度匹配等。
不过,PN 结的电阻可以通过优化掺杂浓度和掺杂剂与结的距离来降低。具体来说, 最大限度地减少从接触点到结的距离将导致 RC 时间常数的减少。考虑到掺杂接触的光传输损耗,典型的掺杂浓度在1e18 cm^-3左右。由于反偏PN结的结电容较小,典型值为0.2-0.8pF/mm,导致耗尽型调制器的调制效率不高,Vpi*L的典型值为1.5-2V*cm。
因此,为了提高调制效率,研究者们在PN结的结构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如采用交趾型、L 型和 U 型等结构。
- 交趾型掺杂(interleaved)
在这种设计中,P型和N型掺杂区域沿着波导的传播路径交替排布,创建了一个沿传播方向延伸的耗尽区。这种布局增加了波导模式与耗尽区的重叠程度,从而优化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效地提升了调制性能。
- L型掺杂(L-shaped)
采用特定的离子注入技术,该设计在垂直方向上构建了PN结,这增加了PN结电容的表面积,从而增加了电容值,这有助于提升调制效率。以下图示展示了L型PN结的结构特征。
- U型掺杂(U-shaped)
如下所述的结构图展示了 U 型 PN 结的设计,其中 P 型和 N 型掺杂区域的布局呈现出 U 字形。这种结构因其较大的结电容而能够实现更高的调制效率。得益于耗尽区与波导模式之间更大的重叠积分,该结构的传输损耗得到了降低。
这些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在保持高调制带宽和低功耗的同时,提升调制效率。感谢阅读,若有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望指正!